首页纪实小康

扎实做好六方面工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

在脱贫攻坚工作中,我县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整体工作,系统谋划推动贫困户脱贫与非贫困户增收致富、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提升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六方面工作,精准施策发力,下足“绣花”功夫,全力推进脱贫攻坚。  图片  

今年64岁的李存成是紫荆街道办邢家三组村民,前些年因为妻子常年多病,加上照顾双目失明的弟弟,家庭生活比较困难。1996年的一场车祸,李存成胳膊、腿受了重伤,这也让原本困难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低谷。在扶贫政策的扶持下,村里发展酥梨产业,李存成也借助产业扶贫资金,搞起了酥梨种植,生活慢慢得到了改善。2018年李存成家里盖了新房,2019年买了新车,2020年李存成的12亩酥梨也有了更好的收益,日子越来越有奔头。  图片    图片    图片  图片

紫荆街道办邢家村村民 李存成:“截止现在已经卖了7万多元,家里剩下的梨还能卖3万左右,估计今年收入10万元往上,明年继续努力,好好干,干到小康生活。”    

产业有发展,脱贫有保障。我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,在保证财政资金投入使用安全的情况下,累计投入资金17.4亿元。同时,针对困扰镇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问题,变过去涉农资金“拨款”为“投资”,共整合资金12亿多元投资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,让涉农资金效益充分发挥。建成22个“联合党委+”产业基地、269个“村党组织+”产业点,促进了主导产业规模发展,特色产业做大做强。在陈庄镇西陈村“联合党委+”食用菌产业基地,西陈六组村民郭焕梅正忙着采摘今年的第三茬香菇。产业园的建成,不仅让她在家门口实现了务工,不错的收益也让脱贫后的郭焕梅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。    

图片  

陈庄镇西陈村六组村民 郭焕梅:“在这里效益好这呢!一年都在这务工,现在是越过越好,贫困户到现在咱屋里盖的都可以了都好了,现在在这务工,自己还想说到过年自己再务一棚,效益更好,越来越过的好了!”  

在产业发展的中,我县创新实施“村党组织+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+”、“联合党委+”产业基地“两种模式”,由村党组织牵头,以成立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平台,因地制宜建设产业点。同时,围绕用好产业收益、激发发展动力、提升治理效能,在全县农村试点推行,在体制上“村、社合一”模式;在机制上村级产业收益按照“5:2:2:1”的比例进行分配的“两项改革”。构建起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。目前,全县共种植金银花5万多亩,建成食用菌大棚1130座,奶山羊存栏达8.6万只,酥梨面积突破27万亩,设施西甜瓜发展到17万亩。

  图片    图片    图片  

产业扶贫的同时,我县做到教育资助、医疗救助、危房改造、兜底保障等各项扶贫政策和资金精准到户到人。五年来,资助贫困家庭学生4.5万人次,为96名适龄儿童“送教上门”。实行“先诊疗后付费”和“一站式”即时结算,989名家庭签约医生实现16415名贫困人口慢病签约服务全覆盖。投放扶贫小额贷款1.32亿元,涉及8381户。就业扶贫采取“点对点”劳务输出、企业带动、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,实现50115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动态清零,确保了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人稳定就业。完成危房改造1802户,新建成4个集中安置点,1205户群众搬入新居,同步建成5个社区工厂,使群众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。  图片  

在荆姚镇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的社区工厂内,织布、裁剪、缝合、包装,工人们正在有序生产。49岁的宋艳玲是易地扶贫搬迁户,两个孩子上学,原本一家人靠丈夫一个人打工收入维持,18年搬迁进安置小区后,就来到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新厂区上班,现在一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,让她对生活有了更多期盼。图片

荆姚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 宋艳玲:“建厂以来我就在这上班,在易地搬迁安置小区住着呢,娃在镇中上学,照顾娃也方便,上班也近,厂里条件也好,工资也可以,待遇也好,我愿意在这上班。” 

贫困户脱贫与非贫困户增收致富、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提升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、基层组织建设与村干部带贫致富作用发挥、乡村文明与村级治理效能提升、一二三产全方位推进,六项工作的全面有效推动,让我县的脱贫之路更加坚实。2018年我县实现贫困县高质量“摘帽”。目前,全县119个贫困村、26026户9241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退出,贫困发生率降至0.92%。聚焦群众长期稳定脱贫、增收致富,蒲城县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要求,建立健全五项长效机制,坚持把稳定脱贫与长远发展相统筹,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安排,深化农村改革,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